第一七七章-《开局向朱元璋直播朱棣会造反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1/3)页
    【接下来是很有意思的两个未入流职业。织染局&铁冶所。我们先来看看朱元璋。
    洪武7年,朱元璋在天下设立13个铁冶所。这些一共产出了9052987斤,这个数据比大明会典少了一半。盖因这些铁冶所以外,实际上还存在着其他的矿场,未计入。
    折算成现在的数据,明初铁产量为9232吨。
    什么概念呢?
    横向对比,一直到1670年左右,即300年以后,外国里,年铁产量最大的俄罗斯仅2400吨。
    纵向对比,是元初(1263年)的3.18倍,是南宋初年(1127-1162年间)的8.6倍,是北宋中晚期(1064-1067)的2.2倍。】
    老朱大大吃了一惊:    "那么大一个俄罗斯,铁产量竟然那么小?"
    这可远出他的意料之外,虽然他并不特别在意铁产量多少,但比别人强,尤其是比那未来要当他们大哥的俄罗斯强,就叫他不禁骄傲起来。
    "大又有何用?外强中干罢了!"
    【钢铁,号称工业的粮食,它的产量被视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。
    任何一个国家的工业化进程都要依托大炼钢铁,钢铁工业因此是被视为工业之母一般,决定国家工业化基础的决定性产业。
    洪武年间,明政府的铁产量高到能在内库放好几年的量,朱元璋认为采铁劳民,就下令停止铁冶所工作。】
    这两段话连在了一起,老朱的神色又晴转多云了。他觉得那后辈,不会是在骂自己吧?咱可只是在爱民啊!
    【明初官营铁厂占据绝大多数产能,民营微不足道r没有统计数据。它得以发展,是老朱为其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空间。
    河北磁州临水镇,元朝曾设铁冶所,下辖1.5w户人,每年产铁百余万斤(50吨+)。有个小吏就谏言,请朝廷在此地重开铁厂。
    朱元璋不悦道:就没听过“天下无遗利”。
    且利不在官,则在民。民得其利,则利源通而有益于官;官专其利,则利源塞而必损于民。今各冶铁数尚多,军需不乏,而民生业已定,若复设此必重扰之。
    亲,你是想害1.5万户人家投身铁冶吗?杖责,流放海外。挺时髦
    的,直接送出国了。】
    老朱替后辈划重点:"重点是在送他出国吗?重点是在咱上面这段话,讲得多好啊?"
    他转而对朱棣道:
    "努力点,你看看现在大明的版图,这不爱百姓,不恤生民的家伙,流放海外都不用走多少路!"
    不止朱棣,大家也只能唯唯诺诺。还能和老朱争辩啥呢?
    【国家不设铁厂,那铁矿百姓是可以采的。还会有明朝官方开了铁矿,感觉采足了,于是关闭铁厂,开放民采的情况。
    洪武28年,工部说,各处开炉3年了,内库贮3743万斤铁(2233吨)。——这是在明朝积极鼓励屯田,给开荒百姓免费发铁制农具;大力发展造船业;频繁对外用兵的
    情况下,开3年官营铁冶所,就能库存充足。
    老朱下令,各处停工,令民自采,每采15块铁,给朝廷上交1块铁就好。
    自此以后,民营钢铁业逐渐站了起来,永乐元年-宣德9年的30年间,民营产量翻了6倍。并在明代中后期,取代官营成为了主流,还形成了以制铁为基础的工业小城镇。    ”居民四五十家,多以铁冶为业,至嘉靖数倍于昔”。
    明代设立一个县的标准就是要求200户人家。按这句话,就是嘉靖时,几乎一整个县的人都在干铁冶。
    这很牛了,我们只是因为钢铁之都是唐山,从小被植入了错误的钢铁产量印象,那毕竟是一个占
    第(1/3)页